11335七律·从罗城门到罗生门-京都(61)-东瀛游记关西篇(68)

标签:
日本旅游京都罗城门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
分类: 诗屿新潮 |
七律·从罗城门到罗生门-京都(61)-东瀛游记关西篇(68)
曾读过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描写了阴森、潮湿、凋零、残败的罗生门,文笔极其沉重、抑郁,这个罗生门就是京都的正南门罗城门。
784年桓武天皇将都城从平城京(奈良)先迁至长冈京,十年后又迁至平安京(京都)。平安京模仿隋唐长安和洛阳建设。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朱雀路为轴,贯通南北,分为东西二京,东京号长安,西京号洛阳,北部正中为皇宫,正南门是罗城门,讹读为罗生门,因芥川龙之介11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黑泽明1950年拍摄的电影而成为一个世界通行的著名的典故,用来借指人世与地狱之界门,事实与假象之别(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堂皇气象问何存?曾是天街富丽门。
抑郁人间惊水火,阴森笔底黯乾坤。
是非不辨善同恶,生死难分清与浑。
独向荒凉凭小坐,于无声处吊残痕。
(平水韵,平起入韵,十三元)
京都火车站外的罗城门模型
离东寺南门不远就是罗城门遗址
平安京位置图
唐长安城
唐洛阳城
《罗生门》小说: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正巧走到到处堆满死尸的罗生门的,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她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
小说通过阴郁压抑的文字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而且通过描写“小恶”、“恶”、“最恶”的人物印象,慢慢给读者的心理带来冲击。在利己主义影响的基础上,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无论哪个都是利己主义者达到自己愿望的踏脚石。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坏事的同时为了自己的自尊,会把过错的责任都推到外部环境和别人身上。这篇文章就描述了由善变恶,并显示了在利己主义面前人们的价值观的脆弱。
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则通过武士被杀案中当事人互相矛盾的供词,展现真相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复杂性。该片获国际认可后,“罗生门”现象成为全球通用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