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二百零二:“亲子阅读”之三:《诗书继世长》

分类: 幼教杂说 |

“亲子阅读”之三:
《诗书继世长》
赵忠心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在过去,这是中国大多数家庭、家族推崇的经典家风。许多家庭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以对家人、后代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引导和塑造。
中国历来都把“读书”,当作传家继世的一件大事。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相信:书能化俗静气。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文化素养;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道德素养,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崇尚。
自古以来,虽然一直有人宣扬“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事实上,古往今来,靠读书发财致富,成为亿万富翁的,毕竟是凤毛麟角。许多读书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大好,生活水平在常人之下。因此,读书人历来往往被称之为“穷秀才”。
尽管如此,从古至今,仍有许多志士仁人,矢志不渝,皓首穷经,为社会默默地贡献自己的智慧。
中国人历来把教育子弟和晚辈人刻苦读书,作为长辈不可推卸的职责,作为最有价值的精神遗产。
如古人所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做长辈的教育子弟和晚辈人刻苦读书学习,一般是言传身教,即口耳相传,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与此同时,一些文人学者,往往也利用诗词来劝勉子弟和晚辈刻苦读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1年6月,我曾在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劝学诗》(上下两册)。我用了十多年的工夫,收集到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一百四十二位名人劝勉子弟和晚辈人读书学习的诗词,共二百七十五首。其中,有“诗”,有“词”,有“赋”,有“楹联”,也节录了童蒙读物的一些勉励后人读书学习章节。
这套《劝学诗》分为上下两册。内容丰富,包括立志读书、勤学苦学、珍惜时间、读书方法、读书体会以及读书乐趣等等。文字简约凝炼,字字珠玑,寓意深刻,意味深长,家长和大中小学生都可以阅读。
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劝学诗词,其中有许多非常经典的名言警句,代代相传,流传甚广,影响深远,至今人们都耳熟能详。诸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名言警句,被视为金科玉律,从古到今,一直是许多好学者一生的座右铭,激励着人们刻苦读书,孜孜以求。
“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这已经成为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人坚定不移的信念。
教育子弟和晚辈人读书,一般都是父辈以自己一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读书学习的切身体验,教导、劝勉子弟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告之以他们读书的诀窍和方法。
在众多劝勉子弟读书学习的诗词中,没有“套话”、“空话”、“大话”、“假话”,都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都是令人信服的真知灼见,都是父辈的肺腑之言。子弟们从中会深切地体验得到父辈的热切期望,渐渐地养成了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
遗憾的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娱乐至上”,“娱乐至死”,人们都心浮气躁。身子坐不下来,心也安不下来,读书的兴趣日渐淡薄。一些人看到社会上有的人,并没有接受多少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却发了大财,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翁。便误认为多受教育、多读书,没有什么用处,一股“读书无用”的暗流在蠢蠢欲动。
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这都不是好现象。特别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要是不从小养成读书、学习、思考的良好习惯,将来是要吃亏的,甚至会贻误终生。
“书到用时方恨少,船到江心补漏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必要的知识领悟和积累,到时候急来抱佛脚,那是要误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