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九十六:《还是和风细雨好》

分类: 幼教杂说 |
《还是和风细雨好》
赵忠心
有家长问:我们的孩子1岁3个月。孩子犯错时,爸爸教育过激,经常把孩子给训斥哭了。妈妈当时该不该插手?
解答:
一岁多的小孩子,刚刚进入人类社会,还处于蒙昧状态,尚不懂得人类的行为规范,犯错误是在所难免。
小孩子1岁3个月会走路了,能自由行动,主动性增强了,视野开阔了。周围的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孩子探索新鲜事物的欲望天生地就非常强烈。凡是没有见识过的事物都想见识见识,凡是没有做过的事都像试一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可以说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规则意识,缺少生活经验,不知道对与错,分不清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有没有害处、危险,还不能预测后果,孩子做一些不该做、不能做的事,这是常有的事,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比如,我的孙女一岁多的时候,经常在周末来爷爷奶奶这里玩一天。有一次,我们大人正聊天,忽略了她,一转眼小孙女不见了。我们赶紧四处搜索,到卧室的卫生间一看,她正在饶有兴致地用手和弄马桶里的水呢。
我的大外孙子,也是一岁多的时候来我家,别出心裁,用浇花的喷壶给我新买的棉鞋里灌满了水,他还乐呵呵地给我看。
类似这些恶作剧的事,常常会发生。
小孩子是一分钟也不会闲着,总是要侍弄一些玩具或什么别东西。家长要耐心,不能嫌烦。除非是生病了,总是赖在父母怀里不下地,孩子倒是犯不了什么错误,但这可比犯错误还要使家长着急。
孩子做错事,实为难免。孩子做了错事,也该管。但不能态度粗暴,方法简单。粗暴简单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家长管教态度过激,不见得都是因为脾气不好,“虎独”还“不食子”呢。很可能是此时此刻遇到了什么不顺心、不痛快的事,有气无处发泄,便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借管教孩子的机会发泄,这样做是不对的。
小孩子身心稚嫩,可禁受不住打骂这样是恶心刺激。请年轻父母记住了: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应该避免管教孩子,以免因为言行过激而伤害孩子。
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都要耐心说服、教育、开导,要会循循善诱。要允许孩子反复,别指望一次管教立竿见影,立刻见效。
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如果不说明道理,上来就是劈头盖脑地训斥一通,胡乱打骂一顿,家长倒是出了气了,孩子的不正确行为也可能被暂时的制止了。但孩子并不知道究竟错在了哪里?危害是什么?那能有什么教育作用呢?以后很有可能重新再犯。
如这位写信的妈妈所说,爸爸若是太粗暴,会伤害孩子,此时此刻,妈妈该不该插手?我认为,妈妈应当立即干预、制止,必须要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不能听任孩子的爸爸动粗。一旦使孩子身体或心理受到伤害,损失不可挽回,会后悔莫及。因家长在气头上对孩子动粗而失手,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屡有发生,不可不严加防范。
有一位父亲,因偷窃被判过刑。经过改造,他彻底改过自新。有一次,他的小儿子拿了别人家的东西,这位父亲一气之下,把孩子吊起来殴打,结果不慎将孩子打死,酿成悲剧,后悔终生。
遇到小孩子做出了不该做的事,犯了错误,家长不能着急、上火,要极力克制危险且无益的感情冲动,不要鲁莽行事。常言说,冲动是魔鬼。如果家长自己知道自己有好冲动的毛病,当孩子饭了错误时,最好是先离开孩子,回避一下,延缓管教,等自己的心境平静下来再管教也不迟。免得让自己在激情、冲动中做出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
假如孩子的爸爸管教孩子只是分寸掌握得不好,可事后夫妻共同商量,统一认识,管教小孩子还是和风细雨似的好,最好不要疾风暴雨似的。
年轻父母必须明白一个道理:管教小孩子,掌握分寸十分重要,成也“分寸”,败也“分寸”。是成是败,往往就在于“分寸之间”。
就像给幼苗浇水,一点儿点儿地,循序渐进地浇才好吸收;若是一下子就把一桶水“哗啦”倒在幼苗上,会把稚嫩的幼苗给摧毁。
也像是给小树苗剪枝,小心翼翼地精心修剪,小树苗就能长得端端正正;假如心浮气躁,修剪的动作鲁莽,胡乱修剪,就很有可能把小树苗给毁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孩子不要采取粗风暴雨式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最好是像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