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二百一十一:《符合“单独二孩”条件提出申请的为何不足十分之一?》
(2025-08-03 07:00:21)分类: 随笔 |
赵忠心
在“单独二孩”政策出台之前,人们对“独生子女”的种种“弊端”议论纷纷,希望能允许生育“二胎”。可当国家发布“单独二孩”政策之后,为什么没有出现人们想象的那样踊跃?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家庭子女数量多少,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
子女数量多少受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
一对夫妇究竟生育多少孩子,表面上看是取决于夫妇的意志。但从根本上说,主要还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社会对公民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的这种需要,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由对子女“数量的追求”,逐步转移到对子女“质量的追求”,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过去家庭的子女比较多,表面上好像主要是受“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多子多福”等观念的影响。其实,从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根本上是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体力劳动、手工操作为主,且操作简单,生产力水平低下。不需要追求劳动力的质量,只是追求劳动力的数量就可以了。那么,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靠什么?就是靠自己生育,靠多生育子女,最好多生男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促使人们的生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市场经济社会是个生机勃勃的社会,社会竞争的激烈,就业难度增加,淘汰率提高,人所共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生存难度日渐加大,子女多就意味着就业压力大,促使人们不想或不敢多生育子女。
第三,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从家庭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子女数量多,生活压力大,培养教育难以“精雕细刻”,势必质量低;不如子女数量少,生活压力小,有充裕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保证,可以“精雕细刻”深加工,从而提高子女的质量高更合算。比如一个高级白领子女的经济收入能顶几个、甚至十几个没有文化的子女的收入。
第四,人们养育孩子跟事业发展往往是同一年龄阶段。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理想抱负,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重视生活享受,年轻人越来越不情愿把自己的黄金岁月都牺牲在养育孩子身上。当今,为实现个人价值或追求生活享受,人们结婚晚、生育迟,生育期相对短暂也是一个原因。
第五,过去,养育孩子的“成本”很低,一不留神孩子就长大了。现在,养育、培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甚至高得离谱,子女数量多了经济压力太大,完全靠年轻夫妇的财力根本负担不起。
第六,社会的开放,人口流动频繁,流动范围扩大。不仅在国内流动,甚至要向国外流动。子女数量过多,诸如入园、入学、就业等问题麻烦也多;拉家带口的,流动起来有诸多的不便。
第七,过去,家庭的孩子比较多,跟婚姻家庭稳定也有关系。现在的婚姻越来越不稳定,离婚率与日俱增,有目共睹。为了减少离婚、再婚的麻烦,人们的潜意识里再也不想多生育子女。
第八,避孕措施的科学、简单、高效,想少生就能少生,能控制得了。过去,就是想少生也不行。现在,不仅想生几个孩子就能生几个孩子,而且想什么时候生,也能心想事成,说到做到。
第九,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离群索居”,到异地就业的现象相当普遍,远离家庭、家族对生育子女数量的控制。年轻人受同龄文化人群的影响大大超过家庭、家族的影响,能自主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而不受家庭传统、家族势力的支配。
第十,生育、养育子女多少,还受到父母自身吃苦受累的能力和持家本领的制约。本事大、能吃苦,有信心、有勇气就可以多生;自知能力差、不能吃苦,生怕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孩奴”,即或允许也没有多生孩子的信心和勇气。正处生育期的年轻父母,基本上是“80后”,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吃苦的能力和担当的精神显然要比老一代人差多了。究竟生育多少个孩子,年轻父母会“量其力而行之”。
要不要生育二胎费思量
虽然国家出台了“单独二孩”的政策,但究竟生育不生育第二胎,年轻父母不得不慎重地综合考虑影响和制约孩子数量的种种主客观因素,须经反复掂量才能做出最后的抉择。
子女数量太少,比如独生子女,家长倒是经济负担和教育负担大大减轻,可以实施“集约型”的培养教育,“精雕细刻”,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但家庭里是个“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儿童的世界”,孩子孤零零的,没有同龄孩子之间的共处、合作、互助、谦让、比照、促进,孩子往往被父母之爱所“淹没”,很容易滋生自我中心的意识。
有的“单独”夫妇的孩子已经十多岁,或到了青春发育期。即或再生育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已不是一个“年龄层次”或“级别”,年龄、心理差异太大,相互视同“陌路”,形不成“儿童群体”,甚至相互排斥,难以成为亲密无间的共同成长的“伙伴”;而且,第一个孩子逐步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父母的负担刚刚获得缓解,再从小一把屎一把尿地照料第二个孩子成长。这样,年轻父母整个“青春年华”,很有可能会付之东流。
从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子女的数量是影响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发展的一个因素,但绝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更不是“决定性因素”。孩子能不能成长发展得好,能不能成才,关键还在于家长如何培养教育。生育两个,不见得个个成才,独生子女不见得成不了才,许多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从发展趋势上看,家庭子女数量越来越少,这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有人说整个世界进入了“少子时代”。许多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劳动力短缺,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不得不鼓励人们多生育孩子。
而我们国家,几十年来,却是一直鼓励少生育孩子。现在又鼓励人们多生孩子。而现实生活使人们亲身体验到了少生育孩子的优越性,诸如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和对父母自身的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等,要不要再生育第二胎,很多“单独家庭”的年轻父母“举棋不定”。
“单独夫妇”要不要享受国家赋予的生育“二胎”的权利,可得要细细思量,反复商量,认真掂量,慎重行事,千万别鲁莽。孩子从出生到自力更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购买了商品后悔了可以“退货”,生了孩子后悔了可无处“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