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八十八:《过分发泄会产生暴力倾向》
(2025-08-03 06:18:00)分类: 家教杂说 |
记者在河南省一些地方采访时发现,有一种叫做“发泄果”的玩具在部分中学生中流行,很多中学生通过摔打这种玩具发泄、释放压力。
某中学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我儿子现在读初三。最近沉默寡言,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停地摔打着一种名叫‘发泄果’的玩具。不顺心的时候,他常对呵责家里的镜子、墙壁猛摔‘发泄果’,让人胆战心惊。如果心里遇到不快,适当发泄一下也没啥。但是,如果孩子们形成了靠摔东西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后就成了问题。”
另一位家长吴女士说:
“最近,常听到孩子的房间里噼里啪啦的响声。进屋一看,只进孩子在玩发泄果。经过询问,原来孩子在班上与同学产生了矛盾,摔打‘发泄果’就是为了泄愤。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和父母沟通,却选择了这种‘暴力’方式发泄,这太让人担心了。”
据了解,这种“发泄果”性同西红柿,里面装满液体。只要用力一摔,“啪”的一声,“西红柿”就变成了一滩烂泥。10秒钟后,它又漫漫复原成完整西红柿的样子。
利用摔打“发泄果”这种发泄方式释放过大的心理压力,发泄心中积压的不平、愤懑,是为了寻求失去的“心理平衡”。
但必须注意,“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外一种倾向”,在发泄的过程中,不经意地会产生另外的倾向,出现新的心理不平衡。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摔打“发泄果”这种发泄方式,可以作为一种游戏,间或玩一玩,从中获得乐趣,开心解闷儿,舒缓一下紧张情绪,未尝不可。
但不能痴迷。一旦痴迷,失去控制,过度发泄怒气,极容易使人产生暴力倾向或者破坏欲,严重的还会伤害他人。
更不能对此产生依赖心理。而一旦产生了心理依赖,很有可能会导致心理的疾病。
特别是未成年人,自制力、自控力较差,不易把握正常发泄与过度发泄的尺度。一旦把握不住,过度发泄,还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要知道,人的心理倾向是有惯性的。过度依赖“发泄果”,很容易“习以成性”。发泄一旦成了一种习惯,很有可能会出现新的更大的心理失衡,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建议家长和学校要适度引导,最好是采取加强沟通、分散转移注意力或体育锻炼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引导孩子释放、疏散、稀释、排解心理压力,避免对“发泄果”这类不靠谱的玩具产生依赖性。
利用发泄法寻求心理平衡,这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视为是唯一的寻求心理平衡的方法。
我甚至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推广、倡导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实质,只是利用人心理的自然属性,寻求心理平衡。
我们必须明白,人的心理还具有社会属性,比如自我克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青少年好冲动,还往往不顾后果或不能预计后果。由于年龄的限制和阅历的局限,缺少实践锻炼的经历和相关的知识,普遍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调节,不加克制地肆意发泄,有可能会获得一些立竿见影的眼前或短期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并不一定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自我克制能力是人作为高等动物特有的能力,是人从幼稚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自我克制能力是人的情绪的“制动器”,“调节器”。就像汽车,只有动力系统,没有有效的制动系统,这还不能叫做“汽车”,只能叫“马路杀手”,不能贸然开到马路上去。开到马路上,一定会车毁人亡出大事故的。
同样的道理,人要是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到社会上很难与人共事、共处,很难避免闯祸、伤人。比如,“愤青”,“路怒”,“医闹”,“校闹”,等等。
家长和学校老师还是要针对孩子的情况,逐步引导孩子增强自我克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学会驾驭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学会运用用自我克制能力缓解、排解压力,自主地调节、舒缓自己的不良情绪,促使孩子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