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七十二:《瞬变》

分类: 随笔 |

随笔之七十二:
《瞬变》
赵忠心
1973年,我三十二岁,正在地处和平门附近的北师大附中上班。有一天,我到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安派出所给学校联系一件事。
那天,值班的正是派出所的所长,我恭恭谨谨地站在那里跟他说话。所长坐在那里却是表情漠然,爱搭不理,连眼皮子也不肯抬一下看我,没说几句话,一摆手,就把我给打发走了。
事情没有办成,我感到很沮丧。
特别是那位所长的冷漠与傲慢的态度,让我很难堪,也感到莫名其妙。我既没欠他的账未还,也从未得罪过他,我的第一次到该派出所办事,也是跟所长第一次交际,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呀?
我百思不解。最后,我只能用《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宽慰自己:“货离乡贵,人离乡贱。”
“无巧不成书”,“不是冤家不聚头”。
过了没几天,那位所长到我们学校来办事。校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这事儿得我们的书记批准才行。便把那位所长引见给我,要我处理。
那位所长一见是我,突然瞪大眼睛,满脸惊讶:怎么……立马显得很尴尬,局促不安,无地自容,似笑非笑,点头哈腰地说:
“啊,啊,原来您是师大附中的书记呀?那天,您到我们所办事,怎么也不明说呀?误会了,误会了,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您要我们办的事,好说,好说……”
我赶紧解嘲,说:
“没关系,没关系。我们是不打不相识呀。你有什么事,尽管直说,能办的,我一定给你办。不能办的,也请你谅解。”
他要办的事,我公事公办,还是给他办了。我不能小肚鸡肠,利用职权报复他,那也太小家子气了。
二
1979年,我正在酝酿调动工作,要离开我工作了十五年的附中。这个信息不胫而走,不知道怎么传了出去。
那个时候,我三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还拥有一些经历。一些相关单位纷纷派人来跟我联系,希望我去他们单位。
一位国家级教育科研单位的人找到我在原宣武区梁家园的宿舍。我知道,此人原是原宣武区一所中学的教导处的副主任,大约有五十多岁,怎么也得比我大十多岁。是不久前调到这家教育科研单位的。他那天来我家,是受单位领导的委托来动员我去他们单位的。
该人到我家一落座,懒洋洋地靠在椅子背上,还盘着二郎腿,腿还不停地抖动。那派头,真像是我的顶头上司到我家来视察。
他先是不经意地环视了我家那狭小的屋子和十分简陋的家具摆设。然后,就像是个大领导跟下属“小鬼”说话似地询问:
“小赵啊,听说你想调动工作。为什么要调动工作呀?”
我有点儿拘谨地说:
“我不习惯现在的工作。想挪动挪动。”
他问:
“你在附中做什么工作呀?”
我简单地回答说:
“书记。”
他又很随意地问道:
“团委书记呀?不错啊!”
我刚要回复他的问话,在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夫人开口了:
“他是师大附中的党总支书记,一把手。”
只见来人惊愕地看了我一下。虽然他极力掩饰,但我还是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立刻像椅子上有弹簧似的,离开椅子的靠背,也收起那翘着的二郎腿。坐得直直的,毕恭毕敬地说:
“呃,呃——是党总支书记呀!年轻有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前途无量啊!”
这位来访的人,给我留下的印象很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恶劣。我婉言谢绝了他们单位的好意,还是选择了我的母校。
三
那是2005年春季,我们刚刚迁入京师园小区,虽然入住的都是我们学校的教职员工,都是同事。但有上千户人家,相互认识的人并不多,就连左邻右舍都不知道是姓甚名谁,是哪个系哪个院的。
有一天,住我楼下的一位外系的老师到我家做客,要看看我家的装修。虽然是在一个学校上班,但我们从未见过面,并不认识。
这位大约与我同龄。也是像前边说的那位某国家级教育科研单位的人一样,明显地端着个架子,倒背着手,给我摆谱,使人看着感到不是很舒服。
“来的都是客。”何况今后我们要做邻居。我还是恭恭谨谨陪他视察了我们家的餐厅、厨房、两个卫生间、两个客厅、两个卧室和我书房的装修。他边看边趾高气扬地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说这里不好,那里不行。我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称是,是。
临走时,他要留下我家的电话,说有事好联系。夫人赶紧从放在茶几上的便签撕下一张,写上我家的电话号码。他拿起拿便签一看,一脸惊讶地说:
“你们家,还跟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有联系啊?”
夫人平静地说:
“我们家赵先生是理事长。”
“啊——”那来人一下子就表情呆滞。过了几秒钟,才缓解了下来,客气地说:“
“赵先生是名人啊,是大家啊!”
我说:
“什么名人啊,大家啊!我也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啊。”
四
“势利”这种市侩的思想作风历来为人所不齿。但自古至今,在日常生活中却是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据传说,有一天,郑板桥去一个茶馆去喝茶。老板看见郑板桥衣着朴素,其貌不扬,就冷冷地吩咐小二对郑板桥说:
“坐。”
然后,把茶拿来说:
“茶!”
就在郑板桥准备坐下时候,旁边有几个人指着郑板桥窃窃私语说:
“看那位先生的气质,应该是个有学之士!”
老板恰好站在旁边,他一听,马上招呼说:
“请坐,请坐。快上茶!”
郑板桥只是微微一笑,就坐下来。
就在这时,旁边一个认识郑板桥的人走了过来,毕恭毕敬地对郑板桥说:
“克柔兄(郑板桥的字),没想到您也来这里喝茶啊!”
老板虽然没见过郑板桥,但是听说过郑板桥的一些事迹。他听说此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马上扶着郑板桥说:
“今日郑先生光临小店,实在是蓬荜生辉啊!快快快!郑先生请上座!”
转身吩咐店员说:
“上本店最好的茶给郑先生!”小二马上意会了。
郑板桥知道老板的意思,微微摇头一笑。老板对郑板桥敬为贵客,稀世贵客!
喝完茶后,老板嬉皮笑脸的说:
“郑先生,我听说您的书法天下一绝啊!可否为小店写一副迎客对联啊?”
郑板桥想了一想,就爽快地应了。
他写到:
(2025-08-03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