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二百三十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分类: 家教杂说 |
据《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报导,在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流传着“快乐星期三”的说法。
在这所寄宿学校里,平时孩子们住校,周末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从这学期开始,在每隔一周的星期三,总会有一些孩子能在学校见到父母,而其他的孩子也能得到糖果、文具之类的小礼品。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天的名为“幸福生活”的活动时间里,孩子们不仅能和来访的父母一起享受亲子游戏的快乐,还能学到不少课堂之外的知识。
说起“幸福生活”活动的创意,该校的徐副校长说,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因为一星期五天都在校园里生活,周末才回家,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了解社会、与父母之外的成年人交往的机会也少。可是,如果要组织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大课堂,又存在着安全、经费等诸多问题,其中学校感到压力最大的是安全问题。
那么,有没有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的方法呢?学校通过学生家庭资料发现,在一个班三十多名学生的父母和亲属中,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超过百种,这可是一个可以利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库。
于是,他们发起了这个命名为“幸福生活”的活动,邀请学生父母和亲属轮流来学校看望孩子,介绍各自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孩子们一起联欢游戏。至今,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二十个班中,已经有超过二百位父母参加了这项活动。
翻开学校的活动记录表,你会惊叹于活动内容的丰富。有家长介绍APEC组织是怎么回事,什么是WTO,“9.11”恐怖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有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有介绍火箭怎样飞上天的,核武器和导弹有什么关系,还有普及天文、气象知识的等等,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内容十分丰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该校的做法,很值得大力推广。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相对比较封闭的学校教育,不应当与社会生活相隔绝,而应当息息相通。除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和通过大众传媒保持将社会生活的沟通以外,通过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家长给学生们开设课外知识讲座,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而且,这也是一条更加深入、广泛、便捷的沟通渠道。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但是,尽管学校开设了许多的课程,学生在学校里,通过上课所接触和学到的知识,还是相对有限的。学校教育有进行系统知识传授的优势,但由于教学进度的严格要求和限制,不可能随时随地将社会上的一些新出现的知识或新发生的新事件及时传递给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随时请具有专长的家长给学生开设课外知识和信息讲座,及时把学校以外发生的事件或信息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们,这会极大地开扩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请学生家长给学生们开设课外知识讲座,还能够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改善学校与家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只是把学生家长视为“教育对象”,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知识和理论;也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学生没事不找家长,学生出了事或表现不好,就把家长呼唤到学校给劈头盖脑地训斥一顿,至使教师和家长的关系趋于紧张或恶化。这对学校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两股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教育学生是很不利的。
学校和教师应当转换思路,不要把家长仅仅作为教育或训斥的对象,要把家长看成是丰厚的可以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请家长到学校给学生们开设课外知识讲座或组织课外活动,不仅给学生们传递了新知识和信息,而且也在引导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大大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
亚太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许多家长不仅是各方面的专家,而且是非常乐于帮助学校做这样的事的。尽管家长们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熟悉,但他们去学校讲课之前,都要在讲课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做非常充分的准备,生怕讲课中有什么纰漏。
家长们说,这个课可非同一般,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同学们,讲得不好,自己的孩子首先会有意见。因此,家长讲课一般效果都非常好,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和信息,也改善了学校和家长的关系,一举两得。